第六十二章 论教育李钦宏愿-《无限之斧揽万千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只是这样的解决手段,也造成地方官吏大都出生于秦地,对本乡本土的民情并不知晓,在处理具体事务的时候过于死板而导致,政令传达过于苛刻,不给人留有余地的麻烦。

    这样的麻烦,很直接的导致了后面起义的爆发——在多少天里抵达哪里哪里服兵役,上层的计划都卡得很死,而中间的官吏明知难以达到,又不敢为百姓争一口气,这使得下层的百姓直接承受乃至上层的死规矩。

    当这种规矩真的到了让人去死的地步,那不甘去死的人们只能奋起反抗了。

    显赫一时的大秦便在这样怒潮之中,在六国遗民的推动之下倒塌了。

    在大秦的废墟上重新建立起统治的汉朝在看到了这一点之后,一方面头痛手下的官吏确实没有那么多,一方面也看到了官府直接面对百姓的缺点,所以将统领百姓的事物交到了地方士绅的手中。

    皇权不下县,这一点虽然没有作为明文律法写下来,但也是近千年来历朝历代所依存的规矩。

    而现在,李钦想要改变争霸天下的手段,直接从下层动手,无疑是想挑战这样的规矩。可是,这能够成功么?

    “元华,你这可是走前所未有的路子啊!这可行?如此一村,一集的控制下去,所需的官吏是海量的。且不说,你有没有那么多读书人供你驱使。就算你有,可供养那么多官吏,所需的钱粮也是十分惊人的。养一名读书人,至少需要十名农夫啊。”王通对此看得十分透彻。

    这时代想要读书,并不是那么容易,也不是你想读就能读的。读书人不但需要足够的钱财来购买笔墨纸砚,更需要束修来聘请老师。种种消耗,没有一定积蓄的人家根本无法承受。所谓十个农夫才能供养一个读书人,这还是往少了说。

    “读书真的需要那么多钱么?我看未必……”

    李钦闻言,却是轻笑着摇了摇头:

    “一位先生现在能够带三名学生,这样的效率实在太低了。在我看来,教学读书这样的事情完全可以这样来,将几百上千的儿童聚集在一起,按照他们所学的进度,分成各个年级,每个年级又划分不同的班。

    一个班几十号人有一名先生带着,不同班级的先生能够教学不同的课程。大家互相教。平均一个先生一年总也能教出几百号学生。

    如此只需坚持数年,我想能够总会有足够的读书人供我使用的。”

    “什么?竟然还能这样?”听李钦这么说,王通和孔颖达不由得瞪大了眼睛。

    事实上李钦所言并没有什么新奇的地方,他不过是把后世所通行的教育手段搬到现在来罢了。然而,就这样的照搬,却是为王通、孔颖达二人点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门路。

    两人对此面面相视,一开始觉得有些匪夷所思,可仔细一想。这样的手段原也没有什么稀奇的,昔年的孔子不正是这么做的么?

    而眼下的王通似乎也是这么教他的学生。一对多,本就没有多少新奇可言。唯一新鲜的便是李钦那不以一人为师的做法,不过这想想也是可以接受的。

    “这可是一个大私塾了啊。”王通感慨。

    “这不是私塾,而是官塾。而且,各种科举项目,我准备一开始就让学生接触。不同年级的学生,每年都有考试,成绩高者自然可以升入下一年级进行学习。而成绩差的人只能留级了。我不管那些学生留级几次,但我只给他们最多九年的学习时间。以七岁小童入学而论,九年之后他已十六,也应开始承担一份家业了。”李钦说出了自己的安排。

    “嗯,这样也是挺好的。只是学生和先生……这里需要的人手也不少啊。”王通想着又提出了一个问题。

    “所以,我才来东平拜访通老啊。通老善于教学,我想请通老,南下为我谋划此事。我欲将治下所有适龄之童都圈于学校之内,并作为一种制度延续下去。我希望以后的天下,人人皆为读书种子,无人不识字,无人不知事。”李钦说着屈膝跪下,给王通行了一个大礼:“这是我的宏愿,还请通老、欧阳老、冲远先生助我一臂之力。”


    第(3/3)页